2020年11月24日至25日,EON体育4娱乐2019級博士研究生第一次學術報告會(總第二十三期)在光華樓西主樓501、601👩🏽🦰、702室舉行👨🏽🦲。本次學術報告會分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場🏃🏻♀️➡️、黨的建設專場、思想政治教育專場🪈、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場、中共黨史專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場。
在中共黨史專場,許良分析了地方“五四”青年革命化的微觀情感,梳理了從“五四時代”到“革命時代”不同地方的青年在走向革命時呈現的變化;陳剛闡述了人民政協製度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歷史邏輯,分析了人民政協製度的作用😸😵,提出了發揮人民政協製度優勢走推進國家治理的實踐路徑;黃玲從期刊論文💇🏿、專著分別梳理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幹部教育的研究成果,探索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鄒祥玲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研究“一五”計劃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對於許良的報告內容,杜艷華老師指出學術報告要明確重點問題,重視從整體上看問題;楊宏雨老師指出創新不能脫離以前的研究;肖存良老師指出要用大歷史觀分析問題。王濤老師認為陳剛的研究內容要明確建國初期人民政協製度與今天人民政協製度的異同;杜艷華老師表示要重視做學術報告的方法和藝術👩🏽🔧。從黃玲的報告來看🎱🪭,王濤老師指出革命教育在今天並未過時🥕;肖存良老師強調了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寫研究綜述要提出問題,查找材料,分析材料🦻🏽🍙,解決問題,在研究綜述中體現出論文結構🤟🏻,同時要註意區分兩種研究視角🧑🍼,即教育學和黨史的視角👳;楊宏雨老師指出要多學習研究綜述的方法。肖存良老師對鄒祥玲同學說要明確和以往研究的區別👈🏻。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場,劉繁榮論述了阿爾都塞“偶然相遇的唯物主義”的生成背景、內在邏輯特征🙇🏽♂️,並基於歷史唯物主義視角認為阿爾都塞把歷史唯物主義改造成為無序性、無主體性🤱🏻、無目的性的隨機相遇產物;劉超從三個方面闡述恩格斯晚年接續馬克思的研究形成系統的國家相對獨立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唐培傑重新審視了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及對當代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和社會變革趨勢的意義🦎;張麗芳從新價值形式學派的“價值形式本身支配和規訓著勞動”的理論觀點出發,重新審視馬克思的交換價值概念的當代意義🤏;徐偉軒分析了技術資本在變局時代的全球擴張及其矛盾運動🙅🏻;李建肖基於馬克思勞動力商品理論對“勞動力資本”概念的批判分析其對我國和諧勞資關系建構的重要意義🔜;蔣捷通過分析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中的市民社會與人類社會關系🚵🏽,闡述馬克思主義中“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概念😷;鄭要闡述了馬克思文明觀的三重向度及當代範式構建;陳茜基於馬克思自由時間理論審思當代“勞動——休閑”關系面對的三重困境🔥;付立平基於《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探討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觀及對當下年輕人樹立正確戀愛觀和婚姻觀👨🏻🏫、構建和諧家庭🚾👨🏿🦳、建設優良家風等方面的啟示🚴𓀘。
對於劉繁榮的報告✊🏿,馬擁軍老師指出要深刻理解歷史發展的具體節點上偶然性的作用,並由此理解馬克思🛡🫰🏽,以及評論阿爾都塞🧕🏻;吳海江老師認為要突出重點🛋,深入解釋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系。針對劉超的報告,馬擁軍老師建議從恩格斯晚年國家獨立性更加明顯的時代變化出發🧎🏻♀️,論述恩格斯晚年國家相對獨立性思想的完善;諶中和老師認為應該還原到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下探討“相對獨立性”所強調的基本方面;吳海江老師認為對於國家相對獨立性的理論闡述可以更加清楚🔉,例如🚵🏼♂️,由國家的獨立性到該獨立性何以是相對的。在唐培傑的報告中,馬擁軍老師指出可以更加突出結構性危機與“剩余價值生產如何製約使用價值生產”;諶中和老師指出👨🏼⚖️,若從當時的文本出發強調當代價值🤞🏽,則要分析👮♀️🧪、比較過去和當代的差異與共性💇♀️🤾🏻♂️;吳海江老師認為可以更加突出馬克思著作的文本分析,以西方左翼思想切入討論馬克思物質變換思想前後邏輯銜接略有欠缺。吳海江老師認為張麗芳同學的文本考據相當紮實,但自己的觀點略有缺乏🙆🏿♀️。對於徐偉軒的研究內容⛏,諶中和老師認為“變局時代”和以前時代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所導致的結果要交代清楚;吳海江老師認為題目中的“變局時代”處於立論的基本位置🌠,需要特別闡述清楚;馬擁軍老師認為“變局時代”在文中雖然有比較完整的體現但最好在醒目位置點出。針對李建肖的報告,吳海江老師認為該選題比較有意義👱🏽,可作商榷談論性的文章🏀;諶中和老師認為在忠於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保衛經典思想”與“適應當代發展新變化”是進一步突破的方向🧑🧒;馬擁軍老師指出可以進一步挖掘“勞動力資本”概念雖然錯誤但不斷出現的原因。針對蔣捷的報告,三位老師均認為在文本解讀詮釋相當清楚澄明的基礎上,還應當突出其理論研究價值、自己的創新點🏊♀️。吳海江老師對於鄭要的研究內容提出對“新文明”概念的運用要多加謹慎☁️;諶中和老師認為要深入核心問題追溯探討馬克思文明觀的淵源▶️、核心思想與創新;馬擁軍老師指出馬克思講歷史的重心是當代史,研究過去是為了現在和未來🦛,要將過去、未來💆🏿♀️、現在統合起來才能論述清楚當代範式的建構🫵🏽。對於陳茜的報告,吳海江老師指出選題與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主題十分契合,但實現勞動休閑的統一和向自由時間的轉變,並非觀念上的改變就可以打破現狀📚;馬擁軍老師指出並非已經有自由勞動而面臨困境,而是自由勞動以異化的形態表現👲🏿。針對付立平的報告,諶中和老師認為《家庭、私有製和國家起源》中的一個要旨就是淡化家庭的社會作用👩🏻;吳海江老師指出應從文本本身挖掘其當代價值,“當代啟示”不能從《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直接演繹出來🎗;馬擁軍老師也指出“當代啟示”不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推出的𓀕,只是必要條件。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場👼,劉少陽對建國以來黨對中央與地方經濟關系進行了探索研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黨對中央與地方經濟關系探索的歷史經驗,最後對未來如何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系提出幾點啟示和戰略思考。鄭繼承從闡釋馬克思貧困理論入手,肯定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國扶貧開發取得的偉大成績,認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貧困治理將迎來歷史階段性轉軌🫅🏿,扶貧開發的重心將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瞄準相對貧困問題⏲。劉思帆從精神、實踐和能力三個層面入手,詳細分析了習近平有關黨的“自我革命”論述,指出這三個層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劉達培就現代化進程中我國傳統農民在商品交換中失利,在橫向比較中失落💆🏿♂️、在公共事務中失語🤽🏻♂️,在探尋出路中失望進行分析🫄🏻,指出傳統農民的自我認同危機不單是市場規律使然的經濟問題,更是關乎政權認同、社會認同、時代認同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陳瑞來從習近平關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方向的思想、關於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戰略基點的思想、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目標的思想🐢、關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安排的思想、關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思想👨🏫、關於全面用好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思想、關於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的思想、關於打好戰略主動仗的思想、關於製定和實施重大發展戰略的思想🗣🥜、關於保持戰略定力的思想、關於避免戰略性錯誤的思想等方面系統梳理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戰略體系🚣🏻。範守勛從梳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脈絡、理論淵源與實踐路徑入手,指出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要進一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守正創新,必須堅持黨對於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石璞從馬克思主義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基因及其歷史嵌入角度展開,認為後人抽象掉歷史邏輯僅從字面上對“學術獨立”加以理解,只能使“學術獨立”成為一種虛假的政治想象。許莞璐從長期和短期以及當前三個視角出發,梳理了新時代關於習近平科技創新論述形成的基本依據,從當前來看,它彰顯了新時代提升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要求♊️。
聽完劉少陽的報告,顧鈺民老師指出要闡釋好論文表格中曲線的走勢💪🏻,明確它們各反映出什麽樣的政策取向,哪一段是積極的➗,哪一段是消極的🦵🏽,要有自己的把握。針對鄭繼承的報告💆🏽,嚴金強老師指出要將馬克思貧困理論與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顧鈺民老師指出在研究過程中要轉變觀念,把自己從問題中解放出來。對於劉思帆針的報告,嚴金強老師認為這個題目作為闡釋中央精神的內容,作者需要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學術水平,對博士生來說是個挑戰。針對劉達培的報告,朱曉慧老師指出身份認同問題很熱門🤰🏼🚶➡️,但要註意把握好傳統農民這一群體🫑,並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傳統農民有多少、傳統農民的自我認同是什麽、危機在什麽基礎上出現的😒🆗、脫離了土地勞動的農民有多少🧒、如何讓他們增強身份認同、增加他們對自身身份的自豪感、如何去幫助他們等等🦫;針對陳瑞來的報告,顧鈺民老師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戰略思想很重要🍺,具體內容一定要講清楚,要在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把握好這些戰略思想。嚴金強老師指出範守勛的報告談中共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實體化與非實體化思路很好,但是要分清楚黨的領導對經濟的影響🫰🏻,一個是製度層面,一個是意識形態層面。朱曉慧老師指出石璞的報告“學術獨立”是一個現代學科的概念🍾,研究方向是正確的👧🏽,但在題目表述上需要仔細斟酌👨💻,防止在理解中引起歧義。對於許莞璐的報告,顧鈺民老師指出科技創新是生產力問題,和製度沒有關系。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有充分肯定,科技創新就是解放生產力,科技強起來🤚🏻,人民的美好生活才能夠實現。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三次進博會講話,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在思想政治教育專場,李蘇婷從我國社會結構轉型過程談價值共識的形成,李欣軒在唯物史觀視域下研究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涵與實踐路徑,丁曉穎嘗試論述馬克思主義教育觀與時代新人培養的內在契合性🧓,黃熠川試論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在聯動性,公晨探討了大數據方法論之於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及限度🥠,蘭麗麗分析了青年“喪”文化的闡釋模式🐎、生存樣態與生成策略,張軍探討了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話語能力提升的四重維度👮🏻,周家雅探討了媒介融合時代主流輿論提質增效的進路💆🏼♂️,孫宇萌就現代性視域下公共品格培育的困境與超越進行論述,張平就“尚和合”精神的生成淵源、依據和當代價值展開論述,杜喆探析了視覺文化影響下的主流意識形態有效傳播👩🏼💻,牛傑分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價值基礎,王樂婷研究了媒體智能化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變革及其應對,袁周南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視角出發探究精神交往🚣🏼♀️,鄭陽探究了高校基層院系落實“三全育人”的遵循原則和實踐路徑,鄔定伸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三重意蘊🟥,王歆玫探究了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聽完李蘇婷的匯報,高國希老師指出,一部分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弱化🤷♂️,這裏的認同指的是什麽🌁?可以借助政治學、社會學方面的資料作為補充。針對李欣軒的匯報,董雅華老師指出♈️,框架過於宏大✍🏻,涉及的問題太多,應聚焦在幾個重要的問題上🧑🦱,距離學術報告的題目還有距離。對於丁曉穎的匯報,張曉燕老師指出,應明確馬恩的階級意識在今天的意義,以及個人的社會角色和時代使命👴🏿,同時,新時代下“超階級性”這個詞可以用“公共性”來代替。針對黃熠川的匯報,張奇峰老師指出🧑🎤,內在聯動性沒有被清晰地展現♢,價值觀教育要落腳於價值自信,要明確二者的內在聯動💃🏽,明確什麽是文化,什麽是自信。針對公晨的匯報,高國希老師指出,要明確數據庫與思政的聯系🐦⬛,是否對思政有積極作用。同時要結合時政的實例將研究方法展示出來🏥,而非是演繹式的🏄♀️,思辨式的👨🏻🚀。針對蘭麗麗的匯報,王賢卿老師指出,研究現狀的梳理很清晰,報告題目不夠通順👰🏿♀️,生成策略最後要落腳在教育引導上。此外要辯證分析亞文化中的合理部分🚯。針對張軍的論述,張奇峰老師指出,要明確四重維度的劃分依據和來源,明確四重維度的邏輯關系♘,思考能否窮盡所有話語。周家雅論述完畢後👩🦽➡️,邱柏生老師指出,主流輿論可能有表象化和實質化的分離🕤🪧,可以側重於大學生的主流輿論🧑🦱👍🏽,同時要認識到主流輿論的所指不太明確,主流不等於主導。高國希老師指出孫宇萌的論述要明確現代性與現代化𓀗、社會現代化的區分🕐,進行現代性的解讀,把握現代性的特征👩🏻⚕️。針對張平的論述👩🦲✢,高國希老師指出,和合是狀態♠︎,是一種結果,應該談論其過程,了解和、合內部的矛盾與對立👷🏻♂️,將其內在運行方式解釋清楚。針對杜喆的報告,張曉燕老師指出,中國精神包括方方面面,可以通過訪談等手段,借助個案,分析其背後所包含的主流意識形態。牛傑的報告在董雅華老師看來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的導論👨🎤,其線索可以再清晰些,認識到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價值基礎預示著社會對人的理解,具有價值觀的引導。對於王樂婷的論述,邱柏生老師指出,媒體智能化是當今的一種形態👶,智能化是否會導致人民的發展機會減少,是否會導致人民的愚鈍,引發了老問題😛:機器會取代人成為主體嗎?針對袁周南的論述,高國希老師指出,精神交往作為一個研究視角的可行性在哪裏🛌?重點應該是馬克思精神交往理論如何嵌入🕙,精神交往如何展開👩🏻🦳,如何可能?針對鄭陽的論述👘,董雅華老師指出😝,思路很清晰,問題明確,需要結合學理性的分析🧍♀️,提高理論分析的手段和方法,實際問題應該抓得更深、準一點。針對鄔定伸的論述,張曉燕老師指出📽,三個緯度背後的內涵要梳理清晰🏛,把法製精神做進一步的澄清👩🦽。同時要繼承與發展🧞,在新的時代當中體現新的要求。針對王歆玫的論述🕉,張奇峰老師指出,陽明學意識到了中國近代性的問題,題目十分有意義🐬🤾🏽♀️,但內容的對比過於機械,要對王陽明的思想進行清晰的認識,同時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結合。
在黨的建設專場,林宏博以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為分析視域👩🏼🎤🚢,主要探討黨內監督體系的結構框架是如何構建、黨內監督體系諸要素如何實現結構化兩方面問題📦💁🏿♂️,指出黨內監督體系應與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系相適應、相匹配,黨內監督體系要素結構化的關鍵在於諸要素的組合性特征形成結構🌨。趙方源聚焦網絡金融犯罪及其治理現狀、對現有體系的挑戰等社會現實,分析黨建賦能網絡金融犯罪治理的內在邏輯及路徑探索。鄭璇由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兩個層面🍵,闡述習近平關於領導幹部形象建設重要論述的當代價值。何虹雨由人工智能的興起及其與“政黨-民眾關系”的關系耦合切入👰♀️,具體分析了人工智能時代“政黨-民眾關系”面臨的機遇及挑戰,並從以智能服務公平化、政黨駕馭技術以及資本規製三點論述如何重構人工智能時代政黨-民眾關系。劉瑩闡述了正向激勵與反向問責的內涵、要求與特點,基於此探究重大突發事件中激勵與問責的具體運用,提出將完善矯正機製作為重大突發事件的後續要求。吳晗璐結合黨在高校的基層政治社會化的基本問題,從工作周期🎉、組織架構、黨員發展工作三個高校黨建維度,認為政治社會化應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目標之一,並由此探討黨在高校進行基層政治社會化的具體路徑🏝🚛。商爽基於文本和CNKI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展示了黨的領導製度歷史演變與認識升華、黨的領導製度研究的知識圖譜🎤、關於黨的領導製度研究綜述以及黨的領導製度研究評價與展望。孫小禹聚焦“群眾”概念,通過“群眾”概念中外源流考及中國共產黨人對“群眾”概念認識的發展歷程🤵♂️,分析“群眾”概念的發展演變對黨的群眾路線製定和執行的重要影響🔡。龐敏以《中國季刊》🕤、《當代中國》為例👭🏼,從形象學構成要素“性”🚉、“色”、“形”、“態”四個維度分析十九大以來海外視野中的中共形象👨🏿🍼,思考其中反映的問題及應對路徑。張立方以上海為中心進行考察🤾🏿,從保甲製度的廢除、居民委員會的建立🙌🏻、街居製的確立為脈絡🧛🏽♂️,研究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群眾組織裏的建設與強化。李丹夢從列寧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界定🧇、列寧意識形態建設的傳播原則以及列寧意識形態傳播思想的現實意蘊三個方面✬,研究列寧意識形態傳播的邏輯原則和現實意蘊。武智鵬圍繞大數據選人用人🪗,立足信息網絡技術造勢的背景之下,研究大數據選人用人的可行性與現實困境、有效路徑級條件保障,並結合有限性作出補充性分析🛀。王賀宇從歷史回顧🤹🏻♂️、豐富發展、經驗啟示闡述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王震從理論溯源、歷史演進與時代要求三層面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建設,認為必須把握方向性🧑🏼✈️、根本性的問題不能動搖。覃喆研究了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論的深刻邏輯🕟,提出勇於自我革命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自我革命是百年大黨破解歷史周期率的根本之道,以黨的自我革命推進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
對於林宏博的報告🏊🏿🦉,唐榮堂老師認為要闡明“要素”選詞的含義🆙💁🏼♀️,進一步思考為什麽稱為“要素結構化”而非主體結構化。聽完趙方源的報告,高曉林老師認為該選題視野寬🎮🙍♀️,思路廣,題目新穎,但涉及的概念多🪑、學科廣🚵🏼💃🏽,應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闡述。針對鄭璇的報告,劉紅凜老師建議將題目進一步破開,由此更好地進行深入論述並給出題目的修改指導🥷。朱瀟瀟老師建議該研究進一步聯系黨史🏇🏽👷🏽♂️,關註馬列對領導幹部形象的相關論述。針對何虹雨的報告🛸,唐榮堂老師認為應闡明人工智能在西方政黨中具體是如何運用的👮🏼。針對劉瑩的報告,高曉琳老師認為該研究思路清晰、方法合理,同時需要對行政監督與問責的關系、問責的對象及範圍作出更加深入的思考。劉紅凜老師認為吳晗璐的報告,該報告題目比較拗口且實際契合度有待考量,強調題目要簡明扼要,並使用最新理論及最新分析範式👯♀️,凸顯研究的新意與價值🧑🏼🌾👩🏻💻。針對商爽的報告,唐榮堂老師強調在後續的研究中,要對如何解釋本選題的時間節點的選取緣由作出明確的闡述。針對孫小禹的報告,高曉林認為題目選取良好,切口較小🦄🥒,但在研究與匯報中未處理好詳略分布及重點突出。而對龐敏的報告,劉紅凜老師建議按照意識形態光譜劃分報紙、雜誌、期刊等,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做綜合研究👩🏿🔧,增強研究的客觀性➗。針對張立方的報告☎️,高曉琳老師認為研究時間段選擇合理且可行性強,但還需深入思考,提升題目和論文的嚴密性💧🏊。針對李丹夢的報告,唐榮堂老師指出🍒,需要闡明宣傳和灌輸的區別,並建議對文章的內容結構作出調整🤑。針對武智鵬的報告,劉紅凜老師強調研究過程萬變不離其宗🚴♀️,需要對研究的框架結構及闡述邏輯進行調整。針對王賀宇的報告🧑🏼🦱,高曉琳老師指出⏱,歷史劃分要找尋自身的特點🏌🏻♀️,以重大文獻、重大事件為轉折點。針對王震的報告⚱️,劉紅凜老師認為首先要搞清楚黨的政治建設是什麽,厘清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層面下具體內涵的區別。針對覃喆的報告💇🏽,劉紅凜老師建議結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深入思考。
各專場會後,參會老師與同學們合影留念,本次博士學術報告會順利結束。此次學術報告會的開展👷🏿,增進了師生間的問題研討與學術交流,為同學們的論文研究重點、研究方法給予了具體的詳細的建議,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更為優化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王曉冉 朱曉楠 呂子良 夏維維 李釗翀 杜宇軒 撰稿)